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2-07-27 16:34:39
美麗云簇湖
產業助民富
搬遷住新居
生態榆社美景如畫
靜靜流淌的濁漳水,滋養著兩岸百姓;巍峨聳立的太行山,見證著一方水土的發展與變遷。榆社,位于濁漳河畔、太行山西麓。
今年以來,這片紅色的熱土、如畫的境地,賡續紅色血脈,鞏固脫貧成果,擦亮生態底色,繪就民生畫卷,奮力書寫著“綠富美”的新時代嶄新畫卷。
夏日的云簇湖畔,花紅柳綠,水波瀲滟。“住的是標準間,吃的是榆社笨雞蛋、云簇水庫魚等農家飯菜,綠色、健康,價格你放心。”7月24日一大早,云簇湖畔河峪鄉偏良村農家樂主人劉鋒的電話就忙個不停。
劉鋒農家樂是偏良村最早開辦的農家樂。“沒有好政策,就沒有我們的好日子。”自榆社縣實施云簇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綠化提升項目以來,周邊很多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飯”,他家的農家樂每到旺季,每天都能擺上十幾桌,每年收入十幾萬元。
在堅持“生態立縣”的發展進程中,榆社縣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的殷殷囑托化為行動的力量,以“百年工程”的定位、“一號工程”的站位,集中攻堅總投資9.88億元的云簇湖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通過實施增綠增彩、管網建設、湖岸整治、景觀打造等系統性基礎工程,一體推進“生態修復、水態治理、業態開發”,努力以云簇湖的新內涵賦予“山西好風光”新魅力。
盛夏時節,沿著蜿蜒曲折的旅游公路環湖而行,綠樹花海相映成趣,旅游大巴絡繹不絕,云簇湖已成為“生態榆社”的最強名片。
讓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動力源,讓精心打造的“億元產業”成為保障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錢袋子”,榆社縣情牽山水,心系群眾。
“嗒嗒嗒、嗒嗒嗒……”山西久冠服飾公司的扶貧車間里,郭靜抓起新衣裁片一只手拉、一只手推,衣服面料“游走”在手指與針線之間。
“以前,家里靠丈夫打工和零星的土地收入維持生活,年收入不到2萬元。扶貧搬遷后,我來到位于小區旁的扶貧車間工作,僅我一個人的年收入就有2.5萬元。廠里還根據員工接送孩子的時間來安排工作,完全解決了后顧之憂,就業生活兩不誤。”郭靜高興地說,“防返貧是總書記一直關心的事,我一定好好工作,努力生活,讓日子越過越幸福。”
從“窮窩”挪進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合適的就業崗位,脫貧摘帽使廣大群眾開啟了新生活,牢記囑托、鞏固銜接成為了該縣的新課題。
在社城鎮花卉種植基地,30座溫室大棚內,返鄉能人郭衛試種的鳳仙、小麗花等花卉生機盎然。社城村曾經的貧困戶張丁國負責管理其中一個大棚:“過去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家門口就能工作,不僅脫了貧,還學到了種花技術,以后增收致富不發愁了。”
榆社縣在持續加強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的基礎上,加快謀劃產業發展促增收。2022年,申報鞏固提升項目414個,總投資約4.5億元,同時加快實施“三個倍增計劃”,精心打造“三個超億元產業”,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除關心關注搬遷群眾的收入生活外,特困群眾及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是榆社縣委、縣政府的心之所系。
“今天早上我從家門口坐上公交車到縣城,去了趟超市,買了不少日用品,下午又坐公交車回家,一分錢不花就能到家門口,政府給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伴隨著落日的余暉,坐在發往郝北鎮王寧村免費公交車上的趙成娥老人滿臉幸福。
走進文峰敬老院,一群老人正湊在一起聊天、看電視、下象棋、打牌。“住在這里真是不錯,到點就能去食堂吃飯,每天的飯菜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平時還能和大家一起聊天、下棋、打牌,別提多熱鬧了,還有護士給我們做中醫理療,真是幸福感滿滿!”白涼山打著撲克牌,笑意盈滿臉龐。
誰能想到,兩年前,他還飽受病痛折磨,患有嚴重的敗血病,一度對生活喪失了信心。住進文峰敬老院后,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和心理疏導下,白涼山不僅恢復了身體健康,還順利走出了心理陰影。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接連不斷的新起點。
啟動建設縣直第三幼兒園;實施新建西街綜合改造工程;啟動建設縣城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打造城鄉一體“120快速急救體系”……榆社縣不遺余力改善群眾生活條件,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新變化、得到真實惠,擁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總投資136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山西阜榆生物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項目落戶、建設華北地區最具潛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大縣、打造“光伏發電+制氫”的技術領跑基地……生生不息的紅色精神和力量,正在以奔跑的姿態推動榆社縣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如今,放眼濁漳河畔,山間涌動著新綠,處處透著勃勃生機,項目建設熱潮涌動、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城鄉發展日新月異,榆社發展有溫度、更有質感,百姓生活有勁頭、更有奔頭。
文/記者 閆曉媛
通訊員 程煜媛
圖/通訊員 陳企武